WAPI的政治经济学
对WAPI的争论,已经从技术拐到了政治和民族大义,在“工作组”和Wi-Fi的口水战中,甚至有人提到了治外法权。任何公共政策的强制执行都有成本,但到底谁要为WAPI的强制执行埋单?表面上,是Intel,德州仪器,AMD,是所有不想放弃中国市场的Wi-Fi芯片厂商,可事实上,掏出真金实银的,将是中国的WLAN用户,WLAN服务运营商,还有整机厂商。凡论WAPI,必联系6C 对中国DVD 厂商的“趁火打劫”。粗略看来,在WLAN领域,中国恰处在了6C 的位置,这次总算可以先发制人;细细追究,历史似乎不会在这里逆转。
现在还不清楚,Intel们要为符合WAPI标准的芯片付出多少专利费,姑且猜它是9美元,和金正们交给6C的一样。对于这笔额外开销,Intel 们绝对不会像金正那样,无可奈何地表示:“涨价几乎没有可能,..,但我们完全可以内部消化专利费提高的成本..”。这笔费用注定要转嫁给下游厂商。
Intel在他生存的领域,不会遭遇金正所面临的残酷竞争。对于一个享有近乎自然垄断特权的厂商来说,它是价格的制订者,而不是接受者。反倒是国内的整机厂商,恐怕要学习金正,默默地去消化成本了。他们和金正一样,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是价格的接受者。
WAPI到底能收多少专利费?6C在谈判前虽然叫嚷出了20 美元每台的高价,但其最终所获仅9美元。每台20美元的专利费,必然压垮中国DVD产业,这对6C显然没有任何好处。况且,中国生产的DVD占到全球销量的三成,没有了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全球的DVD 产业恐怕都要停滞不前。同理,如果WAPI的收费超出市场可以承受的范围,中国的WLAN市场必然发展迟缓,谁也别想赚钱。
这个市场可承受的限度又在哪里?以WLAN 现在的拥有成本,无论在终端还是服务端,尚不能充分启动市场,如果再加上一笔费用,其结果可想而知。另外, 运营商业已提供的WLAN 服务,全部是构架在WI-FI标准之上的,为此,电信运营商已经付出不菲,而他们转换技术标准的成本恐怕远远高于WAPI的专利费用吧。这种政策风险,通常,要由消费者埋单。还有,已经购买“迅驰”的消费者,恐怕也要像当年模拟手机强制转GMS 手机一样,忍痛割爱了。
而消费者要埋单的还不止这些。
所有汽车品牌都有所谓“豪华”和“标配”之分,其差价动辄上万,但所有买车人都心知肚明,“豪华”多出来的高档配置,根本不值那么多钱。至于飞机头等舱,就更是如此,其价格数倍于成本,而且不打折。这就都是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商家赚钱的利器,因为总有一些消费者愿意掏更多的钱购买几乎同样的产品。至于他们为什么愿意多掏钱,有时候,是因为富有,比如坐头等舱的人,有时候是不得已,比如在中国就只能使用WAPI 标准的产品。WAPI 再贵,也得买,非WAPI,再便宜,也不能买。这就为国外芯片商提供了搞价格歧视的机会。他们会说,符合WAPI 的产品不是批量产品,是为中国客户特制的,特制的,当然贵喽。除非,中国本土的芯片商能够制造出足够的,物美价廉的WAPI 芯片,但这显然不是今年6 月就能实现的事情。
一旦进入专利费谈判的实质阶段,无论国外厂商现在对WAPI 技术是冷是热,他们一定会结成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而国内的11家技术持有人,将来恐怕还会增加更多,是否也会像6C 对待中国DVD厂商那样协调一致?只要有一家贪恋收益,与国外厂商达成私下协议,一贯被认为低级竞争手段的价格战,恐怕又要在WAPI这个尖端领域重演吧。
对WAPI的争论,已经从技术拐到了政治、民族大义、国家安全、中美关系,在“工作组”和Wi-Fi 的口水战中,甚至有人提到了治外法权。泛政治化,如何就成了国人的最爱?临到结尾,这里也“政治经济学”一下。
“在当代的政府部门中,对公务员政策制定能力构成挑战的一个特殊问题是,‘世界上最好的’专家通常不在组织内部,甚至可能不在国内的科学或政治专家团,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把专家同政策制定相联系,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是个考验。而且,与产业界磋商的传统模式遭到全球化的破坏,例如,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这是牛津众灵学院(All Soul\'s)克里斯托弗·胡德在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主题(原文见《比较》第九辑)。胡教授举了英国和德国的例子,但下次演讲,他应当可以把WAPI 的中国故事也放进去。中国的IT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的行业,在个领域,海外参与者向来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产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们有理由获得有效的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他们的利益同样是产业利益的一部分。
突然想到了TD-SCDMA,同样是政府主导的中国标准,却顺利得到了国外主流厂商的认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