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是行业洗牌促成的必然结果。成功企业需要不断转型,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转型,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长青树".安防行业已经走过了十年转型路,而且在近十年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
企业转型为哪般
转型,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个热点词汇。近年,大到国家,小到行业,都在探讨转型问题,比如"转型中国"就是经济学家们时下探讨的热门话题,也就是说,整个中国都在面临经济转型期。那么,安防行业呢?
其实,安防行业已经走过了十年转型路,而且在近十年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
安防转型"生死劫"
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转型,其实是行业洗牌促成的必然结果。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停地洗牌,安防行业也不例外。安防行业自诞生那天起,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停地洗牌,可以说每天都在洗,只是有时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引不起行业的关注。
自诞生以来,我国安防行业经历的几次洗牌和大的转型,基本都集中在2000年之后,其中影响最深的有两次(我们可以称其为"深度洗牌"),一是代理商向厂商的"集体转型",二是并购引起的行业洗牌。
众所周知,我国安防行业发展比国外延迟了二三十年。一开始,安防产品是由国外引进的。那时,由于政策及渠道等原因,国外安防企业无法直接深入中国大陆市场,他们的经营一般是通过香港到深圳,然后到全国各地。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主要是通过设立在香港或深圳的总代理商来进行,总代理商再在各地发展区域代理商,这种模式沿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因为地缘优势的原因,深圳无形之中就成了国外安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曾经集中了全国70%的一级代理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业界公认的安防"八大"企业(冠林、新阳光、汇丰、浩铭、东蒲等)基本都是国外品牌的中国总代理。如今,这些曾经为推动中国安防行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功勋企业,有些已经不存在,有些已经转型,有些仍在安防市场执着耕耘。当年,这些总代理商掌握着市场和渠道资源,为国际安防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间,一批从事技术的人员开始跳出来,开了自己的工厂,靠简单的组装进行生产。到2000年前后,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广东新视宝、深圳视得安和宏天智等),但总体上,还不具备与国外品牌相抗衡的能力。因此,那时总代理商仍然是市场上的叱咤风云的主角。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外资安防企业调整中国市场战略,开始自己在中国建立公司或办事处,直接负责和管理中国市场的渠道建设和产品销售,总代理商被一个个"抛弃",风行多年的总代理制分崩离析,宣告瓦解。
面对"生死劫",一些代理商一下子找不到了方向,很快便成为划过黑夜的流星。而有些代理商,华丽转身,成功转型为生产制造商。
经过此后几年的沉淀,深圳安防产业的优势从集中全国70%的一级代理商,转变为集中全国60%的安防制造产能,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安防产品生产制造中心,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大的转型。
也就是在这期间,杭州几家原本不做安防的企业,进入安防行业,并迅速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自此,中国安防市场由以代理商为主导,转变为以生产制造商为主导。
这次转型,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因为中国安防市场的迅速崛起,不但让中国安防从业者看到了未来发展前景,也让外资安防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前者已不再满足于代理,要涉足制造领域推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而后来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经营,直接开拓市场就不再需要中国总代理,这样就逼迫一部分本来没打算进入制造领域的代理商也转型为生产制造商。
转型的阵痛与快乐
转型必然有阵痛,有些转型顺利,有些转型受挫;有些转型成功,也有些转型失败。在安防行业第一次大转型中,转型最成功的当属原"福建冠林"和"深圳冠林".
安防"八大"企业之一的冠林,在当年中国安防市场上几乎无人不知,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福建冠林通过对市场的认真调研和分析,成功转型为楼宇对讲生产制造商,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安防百强企业和中国楼宇对讲及智能家居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目前拥有逾1100名员工和25***00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累计获得91项国家级各类专利以及多项国家、省级项目科技进步奖;深圳冠林则变身为丽泽智能,成功转型为集门禁、监控、停车场管理等为一身的综合性安防产品生产制造商,跻身中国安防百强企业。
当社会转型时,必然会留下许多历史问题,社会矛盾也特别突出。同样,当行业转型时,也不可避免的会留下许多问题。在这一轮大转型中,也引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商标抢注。
一些外资安防企业在过去与中国代理商的合作中,忽视了在中国市场的商标注册事宜。代理商作为外资安防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的"有功之臣",一下子被"抛弃",让许多代理商无法接受。有些代理商为了自身生存,就抢先一步,在中国抢注了原代理品牌的商标。此后,双方便拉开了旷日持久的商标诉讼战,不但两败俱伤,商标也受到重创,甚至伤痕累累,失去"元气".
区域代理经销商寻求转型发展
不但总代理商,区域代理商在行业发展中也经历了一次次洗牌。在中国安防行业第一轮大洗牌中,许多总代理商发展的区域代理商,也一下子没有了用武之地,纷纷投靠新门户,成为一些生产厂商在各地的区域代理商。此后几年,随着生产厂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开始自己在各省会或大中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有些区域代理商只好去代理二线品牌,但二线品牌由于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代理起来并不容易。因而,有些区域代理商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转型为代理经销/工程商,或者干脆转做工程,有些甚至转型为生产制造商。
2008年之后,许多生产制造商转型为安防解决方案提供商,这对代理商又是一次冲击,但也为代理商创造了一次难得的转型机会,许多代理商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优势,也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外资安防企业也转型
2003年之后,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开始大转型,首先是纷纷把亚太区总部从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迁到了中国大陆。
比如GESecurity、英格索兰等。
接着他们发现,在中国仅仅建立渠道和销售体系是不够的。于是,这些外资安防企业开始在中国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纷纷在中国建立或将原设立在本国或其他国家的生产制造中心移到中国。到2006年前后,松下、索尼、博世、LG、三星电子(现三星泰科光电子)、弗曼科斯、腾龙等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制造基地,有些甚至将全球生产制造中心搬到了中国,成为其"全球工厂".
过去,外资安防巨头在中国几乎只关注高端市场,也只把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外资品牌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但今天,大部分外资安防巨头,开始重要中国二、三级市场,同时也开始把中国本土安防企业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
许多外资企业还积极融入中国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如英格索兰通过收购中国领先的安防集成商博康系统,积极参与中国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并购,引发安防行业第二次深度洗牌
随着安防市场的快速发展,2002年之后安防行业掀起并购潮。无论是国内安防企业还是国外安防巨头,都受到了这一轮并购潮的冲击。通过并购,一批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进入安防行业,先是霍尼韦尔、泰科、博世,接着是英格索兰、亚萨合莱、罗格朗、ABB、惠普、施耐德等。这轮并购不但让一些业界熟知的世界知名安防品牌成为历史,也给国内安防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冲击。因为,一些企业代理的国际品牌一下子不存在了,这些企业不得不重新谋求生路。有意思的是,在这轮并购中甚至还出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并购案例,比如先是先讯美资收购AD、ROBOT,之后先讯美资又被Tyco收购。
行业并购离不开资本,资本的进入成为安防行业发展的新引擎。2007年CSST在美国上市后,借助资本的力量,在行业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并购。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所向披靡的,像宏天智、明景、豪恩、响石等一批业内公认的一流知名企业都无法抵挡资本的力量,先后被并入CSST.CSST的一系列并购几乎改写了中国安防市场的原有版图。
截至2009年,在这轮并购潮中先后被并购的品牌和企业有:AD、Robot罗伯特、先讯美资、philips(视讯、安保业务)、迪信DS、安定宝、C&K、西屋、DSC、OYI欧意、派尔高、HID、GE安防、上海贝尔(ViSS监控业务)、3Com、博康系统、Techwell(特威半导体)、视得安、振威、诚丰、宏天智、恒亿、创冠智能、科松、明景、响石、天视、进林、九鼎、艾礼安、先进视讯、黄河数字、晨达电子、节点迅捷等。这些并购有"大吃小",如CSST和加创安防的一系列并购;也有"大吃大",如博世收购philips(视讯、安保业务)、UTC收购GE安防业务等。
资本运作引起的并购潮,让安防企业有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如果不想被并购又想图谋大业长期在安防市场立足,小富即安的观念不行了,必须做大做强!于是,并购潮又引发了安防企业上市潮。2005年开始,国内一大批安防企业先后在国外和国内成功上市,创造了安防行业的财富神话,也让安防行业成为关注率极高的热点行业。
上市,也让人们看到了安防企业做大做强的希望。
行业并购就像急风骤雨,极大地加速了安防企业的升级转型,使市场门槛和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对安防行业的影响可以说极其深远。
主动转型与被动转型
企业转型,可以分为"主动型转型"和"被动型转型"."主动型转型"顾名思义就是在企业还没有遇到生存危机时,以前瞻性的思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预见到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主动转型。天津天地伟业就是典型的代表。
2003年之前,许多安防企业走的还是单一产品路线,但天地伟业却拥有全系列产品的优势。于是,天地伟业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安防超市"概念,后来许多企业跟风。2003年,天地伟业又率先提出"安防行业化",并将企业定位于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几年之后,当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市场主导时,天地伟业无可争议地成为解决方案市场的领航者。
深圳波粒科技是又一主动转型的典型代表。波粒科技成立于2004年,靠软压缩板卡起家,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频频掀起软压缩风暴。到2006年,迅速发展成为软压缩板卡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当事业顶峰时,波粒科技前瞻性地意识和预见到,高清监控将成为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2005年波粒科技就开始投入研发力量,进行数码相机底层技术的开发,开始向高清进军。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发,2009年,波粒研发出第一台百万高清监控摄像机,又在行业内掀起高清风暴;2010年3月,波粒科技又研发出第一台1080P高清摄像机。研发出高清监控摄像机后,波粒就停掉了软压缩板卡研发和生产,并宣布放弃一切与数字高清无关的产品,全面发展高清。由于进军高清监控较早,使波粒科技这家原本生产软压缩DVR板卡的企业,迅速在高清监控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奠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当高清市场应用进入井喷式增长时,许多企业蜂涌而上。波粒科技总经理毛忠彪这样总结:波粒是主动迎接高清,而许多企业是被动迎战高清。
正因为波粒科技先人一步提前介入高清监控摄像机的研发,当软压缩市场发生变化由辉煌迅速跌入峰谷时,波粒科技从软压缩DVR厂商,摇身一变成为高清监控厂商,实现了真正的华丽转身。后来,许多转型较慢的软压缩厂商,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有些甚至已经告别了安防行业。波粒科技总经理毛忠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为感慨地说,波粒科技如果没有紧紧抓住高清监控发展的机遇实现成功转型,如果还沿着软压缩DVR的路线继续走下去,也许今天已经在行业内消失了。
由此可见,企业转型是多么重要。
"被动型转型"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首吃螃蟹者",喜欢彷徨和观望,"不熟不做"、"让急进企业去冒险,成功之后我跟进"是他们奉行的策略。这样的企业有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四平八稳不具创新和冒险精神,但往往会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态势,等到自己认为转型时机成熟时,就积极跟进。这其中还有少部分企业属于反应迟钝型,意识不到山雨欲来的危机,甚至抱着不相信转型会有那么重要,会来得那么快的固执观念。在行业转型期倒闭和死亡的企业往往都是这类企业。
近年,解决方案提供商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如果说总代理制土崩瓦解引发代理商纷纷转型为生产制造商是安防行业第一次深度洗牌,并购潮是安防行业第二次深度洗牌的话,那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崛起将促使安防行业第三次深度洗牌。
因为,这次转型不但影响了国内安防企业,也影响到外资安防企业,影响范围之大、之深前所未有。
解决方案促安防行业第三次深度洗牌
近年,安防行业解决方案市场风起云涌,迅猛崛起,改变了以往企业只单一提供产品的传统经营模式。解决方案就像一缕曙光,照亮安防行业,为安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解决方案提供商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如果说总代理制土崩瓦解引发代理商纷纷转型为生产制造商是安防行业第一次深度洗牌,并购潮是安防行业第二次深度洗牌的话,那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崛起将促使安防行业第三次深度洗牌。因为,这次转型不但影响了国内安防企业,也影响到外资安防企业,影响范围之大、之深前所未有。
机会总是眷顾于那些卓有远见的企业,天津天地伟业早在2003年前就第一个将企业定位于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那时,许多人还不知道安防解决方案是什么概念,更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解决方案会成为行业的主导和发展方向。直到2008年,许多企业才认识到安防解决方案的重要意义,纷纷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如今,无论是国内主流安防企业还是国外安防巨头,已经没有哪一家企业还号称自己是纯粹的"安防产品提供商",如果只提供单一的产品而不能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就显得落伍、技术不够全面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近年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一轮洗牌中,落伍掉队的企业将有可能会错失发展良机。
其实,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每天都在发生量的变化,当这些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在安防行业发展过程中,有些洗牌看似很重要,对行业短期的影响很大,但多年之后我们再去回顾和梳理就会发现,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称不上是深度洗牌。但我们相信,解决方案市场对安防行业的影响,绝对是又一次深度洗牌。
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企业都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成功企业需要不断转型,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转型,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长青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