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一个口号:不要做经济繁荣的受害者。这是2006年前后美国金融危机暗中涌动而世界经济一片大好时提出的。在今天的电子商务业界看来,这句话依然适用。 经济繁荣的受害的逻辑在于:由于全球经济的繁荣,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有的人从增加的财富中分到了一杯羹,而有的人则没有分到。那些没有分到新财富的人相对贫穷了,因此成为受害者。自然,更不用说那些直接被经济繁荣伤害的人,比如说发达国家工作岗位外包导致的原有岗位流失,他们是更严重的受害者。 姑且不论上述观点的论证过程是否可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观点都明确的向我们提醒了一个事实:并非所有人都能从经济繁荣中受益。即使是在经济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很可能会有一些人是受益者,而另外一些是受害者。 2013年的春节刚过,国内电商界就大戏连台。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被预计仍将增长24.9%,网络购物交易规模预计增长41.9%,据专业人士分析,2013年1、2月份的网购情况甚至好于预期。因此,电商经济的持续繁荣果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谁,已经是、或者即将是,电商经济繁荣的受害者? 如同《揭穿电子商务创造就业的谎言》中指出的“线上创造的就业越多,线下失业的人就越成倍增多”,那些被线上商务抢走饭碗的线下商务人士自然是受害者。也如同“网络民工”在文章《“电伤”是如何产生的?》中提到的那些不幸因触电而受伤的人,他们当然也是受害者。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阿里巴巴集团提供的一个数据:目前94%的淘宝卖家(绝对数量大致是658万)的年营业额在24万元人民币以下。由这每月不足2万元的营业额,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658万家店铺中的绝大多数将成为电商经济的炮灰。 而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核心数据:截止2012年12月,实际运营的个人网店数量达1365万家,同比减少15.7%,自2008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另有机构报告数据显示:仅淘宝网每天停运或倒闭网店的数量就近万家,绝大多数网店卖家辛辛苦苦一年后,却面临无钱可赚、乃至亏本的尴尬局面。 终于,已经或者即将被抢走饭碗的线下渠道可以兴奋的抬起头来,而被电子商务压榨得奄奄一息的中小制造商们举手欢呼吧。因为,厄运已经降临到“他们”头上!“他们”以为自己早用网线和鼠标把传统行业掀翻在地,并踏上了一万只脚。而现在电子商务的大潮汹涌澎湃,“他们”却被浪头打翻,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他们”才是电商经济繁荣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是数以千万计的网店小卖家。 而现在的问题是:作为电子商务的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们,为什么成了电商经济繁荣的受害者? 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效率,这种效率大题上体现于三个方面: 1.直接降低渠道成本和商品价格; 2.直接扩大渠道的覆盖率; 3.激活需求和扩大产能。 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厂家、网店、消费者三赢的局面,导致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我们观察所有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包括早期的淘宝小卖家,除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外,都离不开对上述至少某一个方面的成功利用。 而随着电商经济的繁荣,网店迅速分化,那些成长起来的大卖家、那些从线下转战到线上的大玩家已经霸占了线上渠道最重要的资源:流量,甚至他们还拥有线下渠道最重要的资源:供应链。势单力薄的小店主面对这些流量巨无霸或者供应链大鳄,已经完全处于劣势地位,例如: 1.在直接降低渠道成本和商品价格方面,大、小卖家依托于同样的平台,便具有大致相同的(线上)渠道成本。至于线下成本,大卖家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通过大批量的采购,可以轻易建立小卖家无法撼动的价格优势。 2.在扩大渠道覆盖率方面,大卖家依托雄厚的资金,可在不同平台上开设、维护多个网店,店铺质量更高,占有流量机会的也远远超过小卖家,而且大卖家的推广费用、营销手段更远非小卖家可以比拟; 3.在激活需求和扩大产能方面,容易激活的需求早就被激得虚火焚身,泛滥的产能时刻导演着惨烈的价格拼杀大战。无论是需求的深入挖掘、还是价格战的持久展开,小卖家的支持和支撑能力都显著的弱于大卖家。 所以,大部分的小卖家如果竟然不死——找谁说理去? 归根结底,电子商务的意义无非是让从前稀缺的渠道资源变得廉价,以前的部分小卖家借助这个廉价的资源发展壮大,促进了电商经济的繁荣。而在壮大之后,他们和新杀入的行业玩家反过来控制了这个“廉价”的渠道,于是渠道又变得稀缺。大量小卖家成为电商经济繁荣受害者的实质也在此:流量资源被无情挤压,销售成本不断上升,在提升效率方面已经几乎无路可走。 毋庸讳言,经济上的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效率的竞争必然会有失败者。在我们做完残酷的分析后,立刻会面临第二个问题:面对此情此景,难道小卖家就只能坐以待毙吗?难道小卖家只能注定成为电商经济繁荣的受害者吗? 他们当然不这么希望。
|